上合之风,青岛之气。6月上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及第一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在青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办得很成功,服务保障工作有力有序、精心细致,体现了世界水准,展示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谨向为此付出努力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慰问和感谢。”
在这场意义非凡的国际盛会中,活跃着我院师生的影子,他们满怀激情,无惧困难,以奉献力量、服务上合为目标,顺利的完成了“出征上合”的任务。
日前,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来感谢信,对我校以及我院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作出的贡献以及奋斗在服务保障峰会第一线的师生们表示感谢。对我院孙淼、孙大满、赵小华、孟宏宏等老师参与会务保障、翻译服务等专班工作表示感谢。对文学院副院长孙大满组织、选拔本院俄语教师参与筹办,教师赵小华圆满完成了省领导出席峰会欢迎宴会的翻译任务,教师孟宏宏积极配合参与筹备全要素演练相关工作表示感谢,几位教师以精湛的业务水平以及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会议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在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举办期间,我院俄语系孙大满、周瑞平、孟宏宏、林超、赵婷廷、赵小华、孙淼等老师也参与到翻译服务等工作中,为活动的顺利举办做出应有贡献。
“出征”志愿,不打无准备之仗
为全力做好峰会志愿服务保障工作,文学院高度重视组织志愿者选拔工作,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最终遴选出35名杰出俄语、英语志愿者“出征上合”,助力峰会。
5月24日,我院志愿者赴青岛参加出征仪式,确保办出“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让盛会因为志愿者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峰会志愿者。我承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尽己所能,恪尽职守。服从指挥,严守秘密。为峰会争光,为祖国添彩。”出征仪式上志愿者们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彰显着我校志愿者勇扛时代重担,“助力上合峰会,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
“十分有幸能够成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一名志愿者,我一定会坚守岗位,做好各项工作,不负重托!”文学院俄语专业志愿者张颖坤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生逢其时,肩担重任,石大学子在上合的浪潮中勇挑时代重担,奋力向前,为办好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服务峰会,“浪花”虽小力无穷
本次上合峰会的志愿者服装设计以灵动的海浪线条为主元素,志愿者们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浪花”,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朵朵小浪花引领媒体记者了解峰会、认识青岛,以自己的力量汇聚成海,助力峰会。
7日上午,副校长张玲玲,校团委书记张展,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宁一行前往上合峰会新闻中心,看望我校奋斗在志愿服务一线的志愿者们,对其工作表示慰问与亲切地问候。
峰会期间,文学院孙淼、孙大满、赵小华、孟宏宏4位教师及35名学生参与会务保障、翻译服务等专班工作,奋战在服务保障峰会的第一线,在各自岗位上担当重任,以极高的综合素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赢得参会代表和上级部门一致好评,为峰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
“岗位虽小,但能发挥自己所长为峰会做点贡献而感到十分骄傲”,孙淼所在的小组负责外方嘉宾的会务保障工作,包括会议期间会场各点位的服务与指引,会场内部物品的摆位与布置工作,“近距离感受到峰会的强大气场,为作为一名石大人参与峰会而感到无比荣幸。”
文学院朱珊、任增强作为访谈嘉宾还在峰会直播现场参加了中国国际电视台访谈,外教伊娜作为外国友人受邀在峰会现场参加央视新闻48小时直播。朱珊表示“原来的翻译都是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宏大主题,此次把宣传学校的内容通过国际台播出后,感到十分高兴。”
志愿场上,教师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助力峰会,学生们也丝毫不懈怠,力争做到最好。
在新闻发布厅工作的曹亚楠每天都要模拟新闻发布会的场景:引领记者签到、领取同声传译设备、引导记者进入座位区、适时递上话筒、用标准流利的俄语播报发布会注意事项……
“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今年5月份有幸作为中国学生代表赴俄罗斯参加上合组织青年高峰论坛,现在,作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一名志愿者,我每天都会尽可能多地练习,嘴角微笑弧度、身体15度前倾、俄语语音语调,我希望通过自己扎实的俄语翻译和高标准的服务,让世界爱上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曹亚楠信心满满地说道。
由于新闻中心俄语志愿者稀缺,志愿者身上肩负的责任也就更重。5日晚,我校两名俄语志愿者(庄成程、李晓红)被临时抽调到抵离服务组,担任翻译接待外国媒体。对于工作安排的调整,庄成程表示:“从餐饮组紧急被调到机场接待外国媒体记者,虽然工作任务更艰巨了,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也充分诠释了我们志愿者的精神,哪里需要去哪里,在哪里都可以热诚服务!”
曾参加2017亚洲媒体峰会等多项志愿服务的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李光大说:“自6日媒体入驻后,我每天平均接待100名中外咨询者,回答他们提出的各方面的问题。虽然很累,但是每当听到他们感谢的话语,我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劲儿。”
“今年上合峰会就开在‘家门口’,我有了之前积累的经验,更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在记者集结区工作的闫寒说,她的工作是负责将参与会议或者是进行城市采访的记者集结,引导记者上车后将他们带往机场,“这是一份要求细心和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因此我每天都打着十二分的精神,我愿意做上合峰会里的一滴水、一块砖,哪怕再小,我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电影节上,身影忙碌展风采
据悉,我院为在6月13-17日举行的第一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选拔了进行抵离服务、政务接待、媒体服务、赞助商服务及志愿者管理等工作的电影节志愿者,并在周末进行有关宗教文化、各国礼仪、志愿服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电影节期间,志愿者每天都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和琐碎的工作事务。俄语1601班于淇主要负责抵离服务,最后一天送巴基斯坦代表团的经历令她印象最深。
“这个代表团总共18个人,他们的行李非常多。我们十多个志愿者从下车到登机一直都跟着他们,尽量满足每位来宾的需求。”有一位来宾腿上有伤,志愿者从机场借了轮椅来推着她;有一位来宾想要在机场换护照号,志愿者们也竭尽全力地帮他解决。
为了在电影节上展现更好的石大风采,我校又于6月11日在大学生活动中心307室进行了礼仪志愿者的选拔面试。志愿者于子涵对选拔过程的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听说学校里有很多人把这次礼仪志愿者选拔叫做‘创造55’,能从这么多面试者中被选拔出来,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经过一整天紧张的排练,55名志愿者身着礼服参加到了电影节的迎宾工作当中,但当天下午的一场暴雨使仪式被迫取消。
意外情况的来临也没能冲刷志愿者们的热情,“炎热的天气,穿着八厘米高跟鞋一次又一次地彩排,还来了一场大雨,虽然过程很辛苦,但这是值得的。”礼仪志愿者董佳楠表示。
以志愿之形式,展石大之风采
志愿者们除了展示出极高的人文素养以外,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素养。我校教师志愿者们穿梭于现场,为现场的交流与沟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翻译工作的进行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这就需要翻译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临场发挥能力。
“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字字对应,而是充分采用转变思维和分开翻译等方法,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符合俄语国家人员的表达和理解习惯。”文学院教师孙淼指出。
来自文学院的教师林超主要负责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欢迎晚宴的陪同翻译工作,同时参与电影节开幕仪式致辞的汉译俄翻译。“作为临时抽调的志愿者,我们必须短时间内了解电影节新闻发布会活动的具体流程,随时做好现场口译的准备。同时,熟悉电影节晚宴流程,掌握所负责晚宴桌位中俄双方的具体人员信息。”林超表示,一天的时间,从前期的流程熟悉,到相关资料的准备,到晚宴的陪同翻译,时间较为紧张,“本次教师志愿者服务让我们在课堂之余走近上合,了解了上合组织各个国家的影视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同时也极大指导了我们在校内的翻译、文化教学实践活动。”
主要负责峰会晚宴翻译专班前期筹备工作以及参加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晚宴翻译工作的文学院教师孟宏宏也深有自豪感与荣誉感,“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峰会及电影节的现场,能作为志愿者参加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活动,感到非常骄傲和荣幸。”
机遇 奉献 成长
“峰会的成功举办必然会给青岛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很多参会嘉宾都对电影节予以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我为祖国、为青岛、为西海岸深感自豪。”参加过电影节开幕式晚宴和中国电影博物馆与俄罗斯公司业务洽谈等一系列翻译工作的教师周瑞平表示。
我院副院长孙大满表示:“很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次的志愿活动中来,在组织和参与中也看到了我院师生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同时也算是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出了一份力。而且上合峰会在青岛的召开对于我校的俄语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肯定会极大地带动我们俄语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们学校的全面发展,为文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我院师生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电影节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石油大学的软实力,我为志愿者们感到自豪和骄傲。”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宁表示,“今后学院将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涉外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蓝黄战略。”
历时近一个月的志愿服务充分展示了我院师生的风采,让世界看到了青岛之美,让青岛看到了石大之力,以志愿之形式,展石大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