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大观园】谁动了谁的“端午”——漫谈韩国非遗

发布时间:2018-11-13 作者: 贾铠宇 王焱焱 王宇鹏 摄影:王宇鹏 审核:解忠刚 浏览次数:134

   

   

1111,由文学院主办的国际文化大观园系列讲座之四谁动了谁的端午”——漫谈韩国非遗于南教楼110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韩国语副教授范靓主讲,文学院副院长孙大满、文学院法语讲师李小华及全体对韩国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参加。

讲座伊始,范靓通过向观众们展示“走进韩国江陵端午祭”新闻短视频,简单介绍以祭祀为主,传承千年精髓的江陵端午祭,从而引入了讲座的主题。随后,范靓以“200511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为引,从联合国、先行者、中国三个主体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范靓指出,联合国所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表演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作为先行者的日本和韩国,最早立法保护被称为“文化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范靓谈到:中、日、朝三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前列。随后,范靓以“端午”为话题,就“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是否相同,如若相同韩国是否有资格申遗”这一问题,阐述了端午申遗事件的由来,并提出了“愤怒——韩国人、自己人、专家、政府——外交事件——三缄其口” 这个蝴蝶效应。范靓通过两个视频讲述了真实的江陵端午祭:一是从时间、习俗、内涵、庆祝形式四大不同区分端午节与端午祭。二是展示了端午祭以传统祭祀为主的端午习俗,另外介绍了假面舞会等其他习俗。同时,范靓通过展示韩国文化财厅的网站,详细介绍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当谈到端午申遗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时,范靓指出,文化资源不理性的争夺实质为弱国心态作祟,即自我的不自信,弱国心态不克服,害己又害人。

“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避免弱国心态,理性对待非遗。”俄语1702米玥茹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这次讲座,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一个真实的江陵端午祭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非遗概念,理性地对待其文化意义,反思自我,避免今后在各种非理性的新闻事件保护运动中,闹出更多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