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由文学院主办的第二十期博雅大讲堂在南教楼418室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非遗传扬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染织专业的扎染艺术家丁永超主讲,美术系教师孙峰、宋金主持,全校五十余名爱好美术的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中国的非遗——世界的扎染
丁永超播放了纪录其奋斗历程的微电影——“非遗传扬人”,使现场师生对于扎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宏观的认识。他为现场师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并从扎染的起源与盛行、扎染的定义、扎染的方法以及扎染的分布与风格等四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扎染艺术。他认为,偶然是扎染的本态,任何一种偶然都有机会创造出扎染。从中国自贡、大理白族的扎染,讲到日本、印度、非洲扎染,丁永超总结说:“扎染是中国的非遗,也是世界的宝藏。”
活化非遗——扎染的艺术语言
“扎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但是我们也更加期待它能够被活化,向世界展示它独特的艺术语言。”
作为自贡手艺人染坊、丁丁扎染艺术馆馆长,丁永超举办了多次作品展。他在自己的“符号系列”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的“仁”、“义”、“中”、“和”等文字进行创新,从而挖掘出符号背后的深刻内涵,让扎染成为一种传扬民族文化的方式。不仅如此,丁永超还认为,扎染也有它实际应用的地方。他曾经同四川省文化厅“文化扶贫”考察交流活动进行合作,把扎染艺术带进了课堂。他说:“我希望能够把中国的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人,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流传下去。”
除了向师生讲解扎染知识,丁永超还带领大家亲自体验制作扎染布,通过捆扎、涂染、加热、固色等流程,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让在场师生感受到了扎染创造出的艺术之美。汉语18级郭浩莹在拿到自己最后的作品时欣喜地说:“每个人的创作都不同,扎染是一门创造新奇的艺术!”
在这次活动中,大家体验着扎染的独特艺术魅力,享受着劳动的喜悦与创新的自豪。扎染艺术活动开拓了师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也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