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大讲堂(第22期)】中韩端午遗产之争——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9-05-24 作者:申婕 郭浩莹 摄影:申婕 审核:解忠刚 浏览次数:201



开拓学生视野,畅谈文化自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委统战部、文学院、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于5月22日共同举办2019统一战线“同心家国”系列报告会第三期暨文学院博雅大讲堂第22期,文学院副教授、俄语系支部书记兼副主任、校欧美同学会会员范靓应邀作题为“中韩端午遗产之争——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报告,党委统战部任晓东副部长主持本次讲座。

报告会上,范靓抛出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是一回事吗?”“如果是一回事,他们有资格申请世界非遗吗?” 两个问题引发讨论,调动现场氛围,并进一步解释了非文化物质遗产的基本概念以及日韩的非遗保护历史。在日韩的影响下,联合国通过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由此开启了世界非遗之路。她讲道,中国的非遗保护之路起步较晚,由于受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刺激,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得以迅猛发展。

范靓带领学生回顾了中韩端午之争的由来,通过讲述有关江陵端午祭的传说、描绘端午祭现场特色活动和环境氛围,展示了真实的韩国端午祭。为加深理解,她播放了“走进韩国江陵端午祭”视频,向现场师生更直观地展示韩国端午祭中的端午习俗。她提出,从韩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我们既要借鉴他们的经验,也要吸取他们的教训和不足,并正确认识到江陵端午祭是韩国自己的民俗节庆活动,同时强调政府的支持与保护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她讲道:“要做到文化自信,就要借鉴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是“各美其美”,自我肯定,复兴传统节日,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二是“美人之美”,肯定他人,交流互鉴;三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文化共享。

 任晓东总结道:“范老师精彩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韩国文化旅行。中韩端午遗产之争启示我们,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剧增,而且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弘扬。我们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对于文化的渊源、历史和未来,我们要有清晰认识,并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