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宁稼雨做客黄岛文法讲坛第八讲,于文理楼142作题为《中国叙事文化学与“中体西用”体系重建》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魏学宝主持,中文系师生及近百名文学爱好者到场聆听。
宁稼雨教授从20世纪初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谈起,认为一百年前王国维、鲁迅为代表的叙事文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整个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缩影和局部结果,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归宿。王国维和鲁迅开创的20世纪叙事文学研究范式要点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体裁研究,二是作家作品研究。其主要依据就是他们的经典研究论著本身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以王国维、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叙事文学研究范式,基本上是小说、戏曲的文体史及作家作品研究。这个研究取代了以往小说戏曲领域零散批评和评点式研究,把中国叙事文学研究融入到世界叙事文学研究的轨道,可谓功莫大焉。但随着叙事文学研究的深入,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就逐渐暴露出它于中国叙事文学本身的固有本质产生隔阂,因而有削足适履和隔靴搔痒的不足。它所忽略和难以解决的中国叙事文学比较集中和普遍的是跨越各种文体和跨越若干作家作品的故事类型研究。因此,作为“中体”的核心构建就应该是对于以故事类型为中心的中国叙事文学主流现象予以全面的关注和认识解决。
为此,宁教授以30年之功,对中国叙事文学研究做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其核心主线是围绕故事类型来构想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体系和范式。故事主题类型作为叙事文学作品的一种集结方式,具有单篇作品和文体研究所无法涵盖和包容的属性和特点。故事主题类型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情节和人物及其相关意象。但它们与单一的相应范畴所指有所不同,它更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要素不同阶段形态变异的动态走势。故事主题类型中的情节更多需要关注的是在同一主题类型中不同文本在情节形态方面的异同对比。故事主题类型属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文体和单篇作品范围界限的突破和超越。它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这些文体樊笼和单个作品的单元壁垒,而是把故事主题相关的各种文体、各样作品中的相关要素重新整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个案。这样,也就为小说戏曲等叙事文体文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户,提供了一个新领域。
对于具备条件的故事主题类型,宁教授阐述了个案研究操作程序的大致步骤:首先,调动一切文献考据手段,对该故事主题类型进行地毯式、穷尽式的材料搜索。其次,在对已经掌握的所有材料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该个案故事主题类型进行要素解析。其中分为外显的结构层面和内在的意蕴层面。第三,对该故事主题类型的特色和价值做全局的归纳和提炼,并进入到具体成文的收尾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对该故事主题类型进行故事演进过程所蕴含的核心意蕴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能够贯通该故事全部材料和要素的核心灵魂,用以统摄全部研究过程,把握全部材料。
宁教授认为这种理论建构和方法设计已经分别得到程度不同的落实和实践。其中作为《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第一部分的《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已经编制出版,大量个案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也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当中。
宁稼雨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校文化素质教学部主任、天津市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外籍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代表著作为《中国志人小说史》《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其二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代表著作为《魏晋风度》《魏晋士人人格精神》;其三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代表著作为《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及相关论文等。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目前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首席专家,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与省部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