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加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了解,提升其文化素养,5月31日,以“媒体与文化记忆——论《西厢记》跨文本行旅”为主题的博雅大讲堂第24期于文理楼142室举办。本次报告由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凌筱峤主讲,文学院副院长魏学宝主持,汉语言文学系主任沈壮娟、英语系曹砚黛、期刊社曹春华等教师出席,150余名学生参加。
本次大讲堂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刻本、书籍空间、图像故事对阅读群体、阅读行为的引导等方面的媒体与文化记忆;二是《西厢记》经典文化的资本,包括作者功能、莺莺想象、反诲淫说三点;三是《西厢记》跨文本行旅——文化符号的扩充与更新。
为使在场学生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凌筱峤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详细解释。她以 “文化符号、文化记忆”两词的含义为引,结合媒体与文化记忆的思路,论述《西厢记》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其刻本的承载形式,增强了文化传媒的渗透力,为创造优美情趣的文化氛围提供契机。她认为承载文化记忆拓宽文学领域的刻本,为文人群体提供自我塑造自我展演的公共空间。吸引读者的传神图像叙事、满足表演想象的戏曲海报,是《西厢记》在媒体与文化记忆方面的优点。
在讲到《西厢记》经典文化资本时,除了谈到作者功能与莺莺想象外,凌筱峤着重突出了对反《西厢记》诲淫说的研究,她表示,《西厢记》是文化资本之大成,并就反“诲淫”论“情”“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论述,以“情”论之,天下有心人即是情种,有情者无罪;以“幻”论之,宇宙是人生一大战场,人的行为有自发的合理性。 “个人之性不同,观点即不同。若只把情归为爱情,未免太过狭隘。而以此来定性《西厢记》“诲淫”也是站不住脚的。怀亲情、友情、家国情,皆可为一有情人。”
在凌筱峤看来,《西厢记》不仅不能说是低俗之学,还应该是文化符号的扩充与更新,它从传统的武侠小说跳跃出来,蕴含着中国休闲文化与市井文化,并为其他市井小说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与思路。几百年来,众多文人从《西厢记》里汲取乡俗文化,借鉴学习其写法,打开了言情白话小说的大门。《西厢记》的出现,可以说是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回答中国社会悲喜剧影响力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时,凌筱峤首先以金圣叹对《水浒传》招安部分的“腰斩”为例,表达了中国社会对于悲剧的被动认同,随后又表示屈原的名流千古也显示着我国文化传统对悲剧有很高的认知。但由于中国群众对于戏曲娱乐享受的定位使得戏剧往往富有喜剧色彩,而悲剧则十分有限。而西方社会长久以来对于悲剧的偏爱及其文化沉淀,使得其诞生了众多的悲剧作品,也促使着《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中国传统悲剧很早就被西方翻译。
汉语言文学17级李海燕在听完讲座后收获颇丰:“我深刻了解到《西厢记》作为脍炙人口的元杂剧是有发展历程的 ,它在民间不断丰富完善才形成最后的模样,而且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对我们了解研究一种作品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