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文法讲坛】任东升教授畅谈译者显形与译本呈现

发布时间:2019-06-25 作者:赵延升 摄影:王元飞 审核:解忠刚 浏览次数:167

 

6月21日,中国海洋大学蓝狮在线登录测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任东升教授做客黄岛文法讲坛,作了题为译者显形与译本呈现学术报告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徐万治、副院长王新博、韩淑芹部分翻译硕士导师、学生及校内外翻译爱好者聆听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韩淑芹副院长主持。

任东升教授透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林语堂、许渊冲和沙博理三个英译本比照,探究译者译内隐性显形与译本呈现之间的互动。讲座伊始,任东升和在场师生一起重温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和大家赏析了这首词,藉此提出了四个问题:时空意象,“月”的阐释维度,格调呼应,人生哲理精神境界。任东升教授通过比较语义网编织,从时空意象网和充溢在“网”中的月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时间词和空间词,并说:“各译者对于时空理解有各自的特点,这影响了他们的翻译风格。”通过分析各译者的翻译特点,阐明了沙博理在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译入语优势,在语义网表达的一致性方面优于译者显形的林语堂翻译和许渊冲翻译的结论。

通过比较三位译者的作品,任东升教授指出,译者因语境、文化身份、翻译意图等在翻译内显形无法避免,称为“译内显形”。译内显形可分“显性”与“隐性”,译内隐性显形是译者无意识中将个人经历、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表征于译文中,令译本呈现出所谓的译者特色。任东升教授指出“译者显形与译本呈现的互动关系体现于必要性与充分性之间的摇摆张力,必要但应充分有度,充分但不僭必要的限度,如此才会使得中国经典文学在目的语世界以最逼近原文的译本走近读者。”

任东升教授,民盟盟员,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蓝狮在线登录测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翻译理论及批评方向学术带头人,翻译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会委员,中国外文局沙博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基地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担任《中国外语研究》副主编,《英语世界》编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宗教翻译研究。在《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圣经文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圣经汉译文化研究》(2007),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圣经文化导论》(2012),主编翻译论文集2部,译著5部,译审200余万字,主持完成和现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项,主持中国翻译研究院委托课题1项。